“我的名字很简单,两个字———刘亮。但是大家没流量了不要找我啊!”一句幽默的开场白,瞬间引爆全场,消除了最初的紧张,也拉开了南京历史与文化课的序幕。
与其他老师的授课方式相比,刘老师更倾向于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同学们。在第一堂课上,刘老师就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谁说课只能由老师来讲?我就喜欢听你们来讲课。”刘老师的话刚说完,台下的同学就面面相觑,小声议论道:“难道要我们上去讲课?”看到同学们难以置信的表情,刘老师说道:“别紧张嘛,就是请你们上台来介绍自己的家乡,形式不限,大家自愿报名啊。”
同学们报名非常积极,谁也不想错过给自己家乡“代言”的机会。上台介绍的同学会在课前准备好精美的PPT,几堂课下来,同学们都接触了不少城市的文化和历史。一位南京本地的同学介绍完南京地铁线后,刘老师提问道:
“大行宫站的地铁文化相对应的是什么节日?”那位同学略加思索,回答道:“春节。”刘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通过这种方式,刘老师既考查了同学的准备情况,也帮助台下的同学巩固了重要的内容。
当轮到非本地同学介绍自己家乡文化时,听讲的同学们难免会对其所提及的人名、地名感到陌生。这时,刘老师便会及时在黑板上写下这些小小的知识点。例如,当介绍者提到“鸢都”时,台下的同学都不免产生了疑问。见此情形,刘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鸢都”二字,并在后面添上了注解:潍坊。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风筝之都”啊。这样一来,既不会打扰到正在介绍的同学,也让大家快速掌握了一些小知识。
刘老师说的:“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叙述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希望你们能在这门课中学到更多的文化与和知识。”讲起南京大屠杀事件时,刘老师将西方强国抵御二战时期进攻的情况和我军抵御日军的情况进行了对比。他指出:“在屠杀事件发生前期,我们凭借并不算强的军事实力,坚守关口,抵御天数甚至超出了西方大国。我想,这应该是许许多多南京城的百姓团结一致、对外抗争的伟大成果。”这番话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的确,面对战争,面对外敌,有什么比“团结”二字更能激奋人心的呢?
随后的课上,刘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更多日军侵占南京的照片,有的是曾在历史课本上出现过的,有的则是许多珍贵历史材料所记载的。“只有在南京学习这段历史才能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只有在南京学习这段历史才能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台下有同学不禁感慨道:“那时期的南京曾是噩梦般的存在啊……”这也引起了刘老师的认同:“没错,南京,有她的美丽,也有她的伤痛。对于这些惨痛的记忆,我们可以宽恕,但勿忘国殇。”
在南京文化与历史的课堂上,刘老师带着同学们回顾南京的点点滴滴,慢慢拉近了大家与这座古城的距离。
作者:李舒宁 王思思